1、什么是流感?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播能力强,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秋冬季节高发。流感典型的临床症状是:急起高热,畏寒、寒战,体温可达39-40℃,多伴头痛、全身肌肉关节疼痛、显著乏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如咽喉痛、干咳、鼻塞、流鼻涕等)。婴幼儿和老年人得了流感,容易出现肺炎、心力衰竭等并发症;无并发症者多于发病3~4天后全身症状好转。
2、什么是禽流感和人感染禽流感?
禽流行性感冒,简称禽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传染性疾病,主要在禽类(如鸡、野生鸟类)之间流行,人们常说的“鸡瘟”就包括禽流感。
禽流感病毒可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和无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禽类特别是水禽是所有禽流感病毒的自然宿主。
禽流感病毒一般不感染人类。只有当这些以禽类为自然宿主的流感病毒感染人类时,才称为“人感染禽流感”。
3、禽流感病毒的抵抗力如何?
禽流感病毒与其他流感病毒一样怕阳光、怕热,普通消毒剂很容易将其杀灭。禽流感病毒普遍对热敏感,65℃加热30分钟或煮沸(100℃)2分钟以上可灭活。
4、有疫苗可以预防吗?
目前的流感疫苗对H1N1、H3N2等亚型引起的季节性流感具有免疫预防作用。但目前尚无针对H7N9禽流感病毒的疫苗。不过即使现在疫苗对H7N9没有保护作用,世界卫生组织也推荐禽流感暴发地区的人员进行接种,这样可减少接种者同时感染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的机会,从而减少两种病毒在人体内进行重组,出现毒株在人间大流行的机会。
5、人如果接触了禽鸟该怎么办?
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接触禽鸟,特别是病死禽鸟。如果接触了禽鸟或被禽鸟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后,应该用肥皂水及清水彻底洗手。即使与禽流感病禽有过接触,也不要恐慌,因为家禽将病传染给人的机会很低。如果接触后出现流感样症状时,要及时就医,并如实告诉医务人员你的接触史,以便正确处理。
6、人是怎样感染上禽流感的?
目前研究显示,直接接触感染病毒的禽类及其分泌物和排泄物,吸入禽类分泌物或排泄物中的病毒颗粒,是人感染禽流感的主要方式和途径。不接触病、死禽的普通公众一般不会感染禽流感病毒。食用彻底加热煮透的禽类制品和禽蛋也不会感染禽流感病毒。
7、人如与高致病性禽流感病禽有过接触应该怎么办?
首先不要恐慌,因为家禽将病传染给人的机会很低。其次,在我国疫情发生地,卫生部门会对与病禽密切接触的人员进行医学检查和观察。第三,一旦与高致病性禽流感病禽有过接触,如果出现发热、不适等感冒样症状,应当马上去医院就诊,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诊断与治疗。
8、防治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关键要做到哪“四早”?
防治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关键要做到“四早”,指对疾病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早发现:当自己和周围的人出现发热、咳嗽、呼吸急促、全身疼痛等症状时,应立即去医院就医。
早报告:医疗机构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或怀疑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应及时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早隔离: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和疑似病例要及时隔离,对密切接触者要进行医学观察,以防止疫情扩散。
早治疗:确诊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患者,应积极开展救治,特别是对同时患有其他慢性疾病的人更要及早治疗。
防治禽流感四大法宝:细查症状早发现,发现病人早报告;采取措施早隔离,及时就医早治疗。
9、日常生活中怎样预防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主要是通过与病死禽类的密切接触,一般公众这种机会很少,感染的机会并不多。但在日常生活中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应尽量避免与禽、鸟类不必要的接触;特别是儿童应避免密切接触家禽和野禽。
(2)注意饮食卫生,进食禽肉、蛋类要彻底煮熟,不要吃生的或者半生的鸡蛋;加工、保存食物时要注意生熟分开;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搞好厨房卫生,在加工处理禽、蛋类后要彻底洗手。
(3)不要购买活禽自行宰杀,要购买经过检疫检验合格的禽类及其制品。
(4)若有发热及呼吸道症状,应戴口罩,尽快就诊,并切记要告诉医生发病前有无外出旅游或与禽类接触史。应在医生指导下坚持规范治疗和用药,并注意休息。
(5)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本病非常重要。平时应加强体育锻炼,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不吸烟,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打喷嚏或咳嗽时掩住口鼻。
10、什么情况下应该戴口罩?
口罩是用于预防呼吸道疾病的有效个人防护用品,但不是什么时候都要戴。一般来讲,在从事禽类养殖、运输、屠宰加工的生产劳动中,在特殊的环境中,例如在医院、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要戴口罩。口罩要及时清洗更换。有呼吸道感染的发热病人,或要照顾、接触这类病人者,都应戴口罩。在空旷的田野劳动或在大街上行走还戴着口罩,对预防流感就属于“过度防护”。
11、禽流感流行期间不提倡家庭自行宰杀禽类。
鉴于人群接触携带流感病毒的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会增加人群感染禽流感的风险,因此广大居民切忌自行宰杀禽类。从事禽类养殖、宰杀等的人员也应做好个人防护。 #p#分页标题#e#
12、公众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风险大吗?
根据已掌握的有限证据推测,公众感染该病毒的风险较低,也缺少该病毒在人际间传播的证据。
13、哪些人容易感染上禽流感?
人对禽流感病毒并不敏感。
从事家禽、野禽养殖、销售、加工的人员,从事或参与疫区禽类捕杀、疫点处理的人员,接触禽流感病毒感染性材料的实验室工作人员,以及与人感染禽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人员为罹患禽流感的高危人员。
14、哪些人需要特殊防护?有何具体要求?
与家禽密切接触的工作人员,包括从事养殖、分拣、运送、销售、宰杀、免疫接种工作和病、死禽处理等的人员,以及对有关场所进行终末消毒的专业人员需要特殊防护。特殊防护的要求是穿普通工作服,外罩一层防护服(隔离衣),戴防护口罩、医用一次性乳胶手套,穿长筒靴或可消毒的保护性脚套。
15、洗手有什么讲究?
洗手是预防经接触传播的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人体体表最容易受污染的地方是双手,因为从早到晚我们工作、生活都离不开它。所以,在饭前便后,吃药之前,接触过血液、泪液、鼻涕、痰液和唾液之后,做完扫除工作之后,接触钱币之后,从室外回家后,抱孩子之前,尤其是接触过的物品后,更要清洗我们的双手。洗手可以预防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一般群众在接触过禽鸟,或接触禽鸟粪便的污染物,或接触禽肉、蛋类之后,都应该洗手。
手消毒可用0.3%-0.5%碘伏消毒液或快速手消毒剂(异丙醇类、洗必泰-醇、新洁尔灭-醇、75%酒精等)搓揉1-3分钟,并用流水冲洗干净。
16、学生如何预防禽流感?
(1)儿童应在家长的指导下做到:
①避免触摸或近距离接触禽鸟及其排泄物。
②一旦接触禽鸟及可能沾有禽鸟粪便的物件后,应立即用肥皂液洗手。
③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不要共用毛巾。保持双手清洁,咳嗽、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2)学校、托幼机构应做到:
①加强宣传教育。可利用墙报、校内广播、上卫生课等多种形式,进行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知识宣传教育,让学生掌握冬春季多发疾病的预防知识,消除不必要的紧张和恐慌心理;要注意勤洗手,搞好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营养和合理的休息,防止过度紧张和疲劳,并注意防寒保暖。
②认真抓好环境卫生和食品卫生。加强教室、午休室和活动场所等地的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流通,环境设施和用具(玩具、餐具、学习用具等)按有关规定清洗和消毒。
③建立晨检制度。每天进行晨检,及时掌握学生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学生、教职员工有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要及时送到医院检查治疗。
④经医院诊断为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的学生、教职员工,要按有关规定,进行隔离治疗。
⑤对禽流感病人的密切接触者要加强观察,凡有可疑病症者,要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⑥家庭成员中有禽流感病人的学生、教职员工,建议学校动员其留家观察,待确定无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后再回校上课。
⑦对缺勤的学生、教职员工要进行调查,如果医院诊断为禽流感或疑似病例的,要及时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教育部门。
⑧对出现禽流感病人的学校,该病人活动过的室内场所要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指导下进行终末消毒。
17、外出旅行应如何预防感染禽流感?
外出旅行一定要有自我防病和保护意识,注意调整旅行安排,避免疲劳。要注意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预防。
(1)应尽量避免接触禽、鸟类。
(2)一旦接触了禽鸟类或其粪便的污染物、应尽快洗手。
(3)注意饮食卫生,不食用未充分煮熟的动物制品。
(4)遵守我国卫生检疫部门的规定。
18、在外务工应该注意什么?
在外务工人员也应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预防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尽量避免与禽、鸟类不必要的接触;注意饮食卫生,食用禽肉、蛋类要煮透;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注意环境卫生,勤通风。
如果务工所在地发生禽流感疫情,要服从有关部门的规定,不要恐慌,安心工作不返乡。如果接触、食用了病死禽,要及时报告,居家观察。如果出现发热、咳嗽、全身酸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