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
返回上一页

传染病故事 | 流感的“前世今生”

发布日期:2024-11-22浏览次数:0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通过呼吸道及粘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具有潜伏期短、传染性强、传播迅速等特征。

  临床表现主要有高热、头痛、四肢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伴有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体弱者和老年人感染后易出现肺炎、脑炎、心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相对来说,普通感冒一般无全身症状或症状轻微,流感引起的症状更严重。
  人类对流感病毒的研究与认识
  直到20世纪,人类才首次分离出流感病毒,但是对流感的认识自公元前就开始了
  1933年,英国人威尔逊·史密斯首先发现流感病毒,命名为H1N1,H代表血凝素,N代表神经氨酸酶,数字代表不同亚型。实际上这是最早发现的人类流感病毒。在此之前,科学家已经于1901年和1930年先后分离出禽流感病毒和猪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可以引起人以及禽鸟类、猪马牛、蝙蝠等多种动物感染和发病。目前可分为甲、乙、丙、丁四种亚型,除了丁型,其他三型都可感染人。
  人流感主要是甲型、乙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由于甲流和乙流不具备交叉免疫机制,感染甲流后,仍有机会感染乙流,反之亦然。甲流、乙流的临床症状和传染性相似,预防和治疗方法也相同。
  甲型流感病毒存在抗原漂移、抗原转换两种变异方式。
  抗原漂移是基因突变后累积产生的结果,发生抗原漂移的病毒可再次感染先前已获得免疫的宿主,进而导致流感的反复流行(如季节性流感)。
  抗原转换可产生新的亚型,通常由人流感病毒和动物流感病毒发生重配后产生、或动物流感病毒发生重大变异后产生,可导致流感大流行。
  如何预防流感?
  一、 疫苗接种
  预防流感最有效、最经济的方式是接种疫苗,每年的10月到第二年的3月是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通过接种流感疫苗,可以有效减少感染流感和发生重症的风险,如果在流感流行季来临前未能完成接种,在整个流行季仍可以接种。
  通常接种流感疫苗2周到4周以后抗体可达到保护性水平。流感疫苗的组成成分,每年会根据全球流感监测数据以及WHO的推荐进行调整,以确保对当年预计流行的流感病毒株有良好的防护效果。
  6月龄以上的人群,如果没有禁忌症,都应该接种流感疫苗,尤其是老年人、婴幼儿、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因为流感病毒亚型较多且抗原易变异,人体对某种病毒有了免疫力不代表可以预防另一种,因此即使得过流感也需要接种疫苗来预防其他流感病毒亚型。
  目前,我国流感疫苗品种很多,其中三价和四价灭活流感疫苗适合6月龄及以上人群,三价减毒活疫苗适合3-17岁人群。对可接种不同类型、不同厂家疫苗产品的人群,可自愿接种任何一种流感疫苗,无优先推荐。
  二、 日常防护
  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注意保暖,睡眠充足,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增强体质,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
  在流感流行季节,避免近距离接触流感样症状患者,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
  学校、托幼机构等单位应加强晨午检、消毒等日常防控工作,经常开窗通风,加强日常疫情监测,发现疑似病例应及时隔离报告。
  (来源:江苏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