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
返回上一页

出境莫大意,疟疾防控要牢记

发布日期:2024-05-23浏览次数:0

      疟疾(Malaria),是一种由疟原虫寄生人体而引发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特别是恶性疟,不及时治疗,会造成贫血、肝脾肿大、骨髓造血功能受损、脑型疟等严重情况,甚至死亡。
      当前,疟疾仍是全世界范围内肆虐的传染病,全球约40%的人口受到威胁,在非洲、东南亚和南美等地区尤为严重。经过近80年的艰苦努力,我国已经从20世纪40年代每年约3000万病例下降到2017年以来的零本土感染病例,并成功于2021年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消除疟疾认证。但由于人员的跨境流动,我国仍长期面临输入性疟疾的威胁。
  •       疟疾的主要传播途径
      疟原虫就像小小的“黑客”,躲藏在人的肝细胞和红细胞中发育,那些整日在我们耳边嗡嗡作响的蚊子中的一种——按蚊,则是疟原虫的“帮凶”!
      能感染人体的疟原虫常见的有5种: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和诺氏疟原虫,其生活史基本相同,需要按蚊和人两个宿主,按蚊是疟原虫的终末宿主,进行有性繁殖和孢子增殖;人是疟原虫的中间宿主,进行无性增殖。疟原虫先后寄生于人体肝细胞和红细胞内,最终形成含裂殖子的成熟裂殖体。红内期的裂殖子被释放后,继续感染健康红细胞,部分循环往复,部分则发育为雌、雄配子体,为下一步在蚊体内发育,感染新宿主做准备。
      在本病例中,王先生由于在非洲从事木工,经常在丛林和草地作业,这些地方恰好是按蚊的栖息地,种群密度高,被叮咬后,让疟原虫有了可乘之机,进入了王先生体内。
  •       感染疟疾后的两个阶段
      根据疟原虫生活史的特点,人感染疟疾后可分为两个阶段:潜伏期和发作期。不同类型疟疾的潜伏期各不相同,一般在2-3周,短则7天,长可达数年。发作期是指疟原虫红内期时,血中原虫密度达到一定阈值后,大量裂殖子被释放,其代谢产物刺激免疫系统,引起发热、头痛等一系列症状,体温升高呈周期性发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冷热病”和“打摆子”。
  •       疟疾如何诊断
      最常用的方法即进行显微镜检查。取患者外周血制备含厚、薄血膜的血涂片后染色,根据显微镜下血膜中疟原虫的形态,对疟原虫的种类和发育期进行区分鉴定。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检测也是高灵敏度的检测方式,可作为辅助诊断使用。
  •       出境如何做好疟疾防控
      目前,非洲、东南亚、东地中海、南美洲地区等都是疟疾的流行区,印度和缅甸是我国邻国中疟疾高发的国家。在流行区工作生活,或有出境计划的人群,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做好疟疾的防控工作。
      1. 出境前
      了解目的地疟疾流行情况,可到当地医疗卫生机构、疾控中心、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等获取建议。
      2. 出境期间
      做好防蚊措施:安装蚊帐、纱窗等;穿长袖长裤;保持环境整洁,及时清理垃圾和积水;使用驱蚊产品。
      3. 旅行期间和回国后
      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若出现相关不适症状,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旅居史。
(来源:中国疾控中心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