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症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在我国属于乙类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休克、充血出血、肾功能损伤为主要表现。该病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所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治愈该病尤为重要。
出血热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呈现春季和秋冬季两个发病高峰,但秋冬季高峰(10月份到次年1月份)高于春季高峰(4-6月份)。
易感人群有哪些?
人群普遍易感,发病率的高低与接触传染源的机会多少密切相关。主要人群为男性青壮年,在从事农业种植、粮食加工的农民、野外工作、建筑工地工作的人群更容易得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能够预防吗?防治的关键是什么?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可预防的传染病,只要措施到位,就可以避免被病毒感染。防治的关键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1.防鼠灭鼠是本病预防的主导措施,防鼠为切断传播途径,灭鼠为消灭传染源。
2.接种出血热疫苗是预防出血热最有效措施之一。
3.病人治疗要“三早一就”,可显著降低病死率。
①早发现:发现疑似病例,应尽早就医并及时向疾病控制中心机构报告。
②早休息:发病后立即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③早治疗:早期治疗和预防性治疗对本病预后的决定性因素。
④就近到规范性医疗机构治疗:就近治疗,避免长途转送加重病情。
转自:健康南昌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