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82年罗伯特科赫在柏林生理学会宣布发现结核病病原体“结核分枝杆菌”,揭开了“痨病”、“白色瘟疫”的神秘面纱。人们发现结核分枝杆菌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途径侵入人类身体,其中以肺结核最常见,多通过飞沫传播。结核分枝杆菌侵入体内后,如果抵抗力足够强大,可以终身不发病,但一旦免疫力下降,潜伏在体内的结核分枝杆菌就要发病了,临床多表现为咳嗽、发热、盗汗、乏力、消瘦,有些会出现咯血、胸痛,甚至呼吸困难。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结核菌几乎没有可以阻碍它的敌手。人们“治疗”结核病的方式一般为朝圣,由王触摸患者,放血……结核分枝杆菌的发现,为困扰人类数千年的结核病提出了防治的新思路;1921年,人工疫苗“卡介苗”成功应用到人类的结核病预防;1943年,第一种对结核分枝杆菌有效的药物诞生了——链霉素,这标志着结核病“化学治疗”时代来临。随即,异烟肼、利福平、对氨基水杨酸、乙胺丁醇等药物也相继合成,结核病不再是“白色瘟疫”,也不再是“十痨九死”。
往事越千年,在抗击结核病的漫长道路上,人类艰难前行、不断突破。世界各国的医学工作者在认识结核病的道路上竖起过一座座丰碑,一系列辉煌成果如抗生素的发现、卡介苗的问世等也曾一度沉重打击结核病,使结核分枝杆菌几近销声匿迹、不再猖獗。但随着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增加以及各种危险因素暂时无法消除,这种全球性传染病再次成为人类挥之不去的梦魇。不过相信随着结核病防治策略的大力实施,终有一天人类会战胜结核菌,终结结核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