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夏季的到来,腹泻、拉肚子的频率也开始升高。那今天要给大家介绍一种容易引起腹泻的病原体——致泻性大肠杆菌,致泻性大肠杆菌究竟是什么呢?
这要从大肠杆菌说起。大肠杆菌是大肠埃希菌的简称,是人类肠道正常菌群的主要成员。同时大肠杆菌又是条件致病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引起人和多种动物发生胃肠道感染或尿道等多种局部组织器官感染,引起感染的部分大肠杆菌,称为致泻性大肠杆菌。依其发病机制,可分为肠致病性大肠杆菌、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肠侵袭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肠集聚性粘附大肠杆菌。
传染源又是谁呢?
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病原携带者,病人有急性期病人和慢性期病人。
暴发大多由受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
另外某些动物,主要是家畜、家禽等也可作为本病的传染源。
本病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卫生条件比较落后地区发病高。温带和寒带地区发病有明显季节性。
会有什么样的临床表现呢?
由于不同类型的大肠杆菌各菌型间的毒力、侵袭情况不同及机体抵抗力的差异,临床表现不尽相同。
1、肠毒素性大肠杆菌肠炎:流行于夏季,潜伏期1-2天。
轻症仅大便次数稍增多,性状轻微改变,排几次稀便后即痊愈。
重症可有发热,呕吐,腹泻频繁,每天腹泻10-20次,常为黄绿色水样便,混有少量黏液,可有腥臭味,亦可有牛奶色或米汤水样便,与霍乱基本相似,镜检可有少量白细胞。病程一般为3-7天,亦可较长。体温可持续在38-40摄氏度,由于大量吐泻呈现明显脱水和酸中毒症状,可出现急性肾衰竭。治疗不及时,婴幼儿患儿可发生死亡。
2、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症状与肠毒素性大肠杆菌肠炎相似。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腹泻为水样泻,可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3、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潜伏期13-24小时。起病急,高热,腹泻频繁,大便黏冻样含脓血。常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和里急后重。症状与细菌性痢疾极为相似,并可出现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甚至休克。需做大便细菌培养以鉴别。
4、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感染EHEC后潜伏期为3-4天,最长可达10天,临床表现轻重不一。
轻症仅表现为非血性水样便,常伴有腹痛,可有低热、恶心、呕吐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一般5-10天痊愈。
重症起病急,腹痛较剧,排便开始为黄色水样便,后可转为血水便,有特殊臭味。大便镜检有大量红细胞,常无白细胞。约7%的病例可伴发溶血尿毒综合征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发生在婴幼儿及年老者。少数患者可出现窦性心动过缓、惊厥等并发症。
在流行期,凡腹泻的患者应首先考虑为大肠杆菌胃肠炎,进行观察隔离治疗,等待病原体检查确诊。在非流行期,特别是散发病例,仅靠临床难以确诊,必须结合实验室检查确诊。
怎么来预防呢?
管理传染源:早期发现病人,及时就诊;病人或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腹泻病,应立即就诊、治疗、管理。
切断传播途径:搞好给水卫生及饮食卫生;抓好粪便管理;卫生部门要定期对水源水质和消毒效果进行检查。
保护易感人群:注意个人卫生及饮食、饮水卫生,加强体育锻炼,注意劳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