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
返回上一页

补品的正确“打开方式”:理性看待,科学选择!

发布日期:2021-03-03浏览次数:0

        目前,市场上的众多补品琳琅满目,不但有许多老年人去医院看病时专门请医生给开点补药,而且补药也成为晚辈逢年过节孝敬长辈的不二选择。但是选用补品必须谨慎,服用补品要讲科学,切不可盲目滥吃、乱买、瞎送。
盲目吃补药 两点原因
        分析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以下两点最不容忽视。
        首先,补品的宣传和营销方式尚不够规范。部分补品或保健品厂家涉嫌夸大甚至虚假宣传,对此,我国法律明确规定,补品和保健品可以宣传功能,但不能宣传疗效。因此,倡导广大读者朋友切勿轻信广告宣传。
        其次,一些患者根据朋友或病友的成功案例,复制补品服用方案。时下,有些营销就是打着亲情服务或心得交流旗号的骗局。我们应该认识到,进补需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不同年龄、不同时节、不同体质、不同疾病、不同合并药物,以及不同生活环境的人群,均需个体化辨别所需,选用个体化的补品和进补方式。
补品不是药 不能替代
        盲目地以补品或营养品代替治疗药物,将会给疾病进展提供可乘之机,导致疾病复发或加重。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遇到过一位明确诊断为心房颤动的老人,长期服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凝血功能控制良好。可是,因亲友介绍,他了解到一款声称能够快速分解血栓、清除血液里的垃圾毒素、打通微循环、恢复血管弹性的补品,故自行暂停了正在服用的抗凝药物而改用补品,结果导致凝血功能未能达到治疗水平,从而发生了栓塞。
        此外,补品与目前正在服用药物的不适当联合应用,也可能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比如,他汀类药物是临床中最常用的降脂药物,若在服用他汀类药物的同时,又服用红曲胶囊或者生首乌水强化降脂治疗,可能会增加他汀横纹肌溶解和肝功能异常的风险;又如,老年人常用的预防骨质疏松的钙剂可能会增加强心药地高辛中毒的风险。
科学用补药 要遵医嘱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医疗团队研究发现,包括复合维生素、硒、维生素A、维生素B6、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D、单纯的钙和铁在内的多数营养补充剂,都不能起到预防心脏病或延长寿命的保健效果。因此,特别提醒朋友们,您是否需要进补,以及适合哪种补品,需要请具备专业的医学经验和药学知识的临床医生或临床药师提供意见,切不可自行挑选。
        科学用补药的核心原则是遵医嘱,在医患共同决策的过程中,如何才能做到科学选用补药,合理进补,使其充分发挥其作用?在这里提出三点建议。
        首先,明确自己是否需要进补。若身体无疾病或虚弱表现则无须进补,否则既增加开支,又增加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
        其次,了解自己的体质特征。例如,热性体质者不宜服用红参,过敏体质者不宜服用人参,胃肠不适者不宜服用阿胶等。
        最后,药食同源、医养同理。注重合理均衡饮食,则能达到增强体质、防治疾病和延年益寿的目的。
        与此同时,在选购补品或保健品时,应做到“四看”:看“蓝帽”标志,我国设定了保健食品专用标识,为天蓝色,呈帽形,俗称“蓝帽子”“小蓝帽”;看“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根据自身实际需要选购,避免购买不适宜产品;看“保健功能”,有针对性地选择,切忌盲目服用;看“功效成分”,不要因广告中的功效宣传而转移注意力。
        最后再次强调,老年朋友一定要理性看待补品,科学选用补品,有任何疑问请咨询身边的临床医生和临床药师。

转自《老年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