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
返回上一页

天气转凉:注意预防季节性流感

发布日期:2018-10-22浏览次数:0

流行性感冒(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般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可达39-40℃),伴畏寒、寒战、头痛、肌肉/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痛、咳嗽,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颜面潮红,结膜轻度充血,也可有呕吐、腹泻等症状。

轻症流感常与普通感冒表现相似,但其发热和全身症状更明显。重症病例可出现病毒性肺炎、继发细菌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肺外表现及多种并发症。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季节性流感的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其呼吸道分泌物的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传播。患者从潜伏期末到急性期都有传染性。

  流感病毒根据核蛋白和基质蛋白分为甲、乙、丙、丁四型。甲型流感病毒(H1N1、H3N2亚型)及乙型流感病毒每年可引起季节性流感;丙型流感病毒仅呈散发感染;丁型流感病毒主要感染牛且未发现人类感染。

疫苗:预防的利器

接种对象:流感通常人人易感,流感疫苗安全、有效。原则上,所有年龄在6个月以上、没有接种禁忌症者均可主动接种流感疫苗。由于不同人群患流感后的临床严重程度和结局不同,借鉴WHO立场和其他国家多年的应用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推荐以下人群为优先接种对象:

   1.6-23月龄的婴幼儿:患流感后出现重症的风险高,流感住院负担重,应优先接种流感疫苗。

   2.2-5岁儿童:流感疾病负担也较高,但低于2岁以下儿童。

   3.60岁及以上老年人:患流感后死亡风险最高,是流感疫苗接种的重要目标人群。

   4.特定慢性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单纯高血压除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病、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肌肉功能障碍、代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患有免疫抑制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患流感后出现重症的风险很高,应优先接种流感疫苗。

   5.医务人员:是流感疫苗接种的重要优先人群,不仅可保护医务人员自身,维持流感流行季节医疗服务的正常运转,同时可有效减少医务人员将病毒传给流感高危人群的机会。

   6.6月龄以下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由于现有流感疫苗不可以直接给6月龄以下婴儿接种,该人群可通过母亲孕期接种和对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接种流感疫苗,以预防流感。#p#分页标题#e#

   7.孕妇或准备在流感季节怀孕的女性:WHO流感疫苗立场文件(2012年版)将孕妇列为第一优先接种人群。但由于国内缺乏孕妇接种流感疫苗的安全性评价数据,我国上市的部分流感疫苗产品说明书仍将孕妇列为禁忌证。为降低孕妇罹患流感及严重并发症风险,建议孕妇或准备在流感季节怀孕的女性接种流感疫苗,孕妇可在妊娠任何阶段接种。

   

一般预防措施

除了疫苗接种和抗病毒药物外,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主要措施包括:

   1.增强体质和免疫力;

   2.勤洗手;

   3.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

   4.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

   5.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

   6.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应居家休息,及早就医。

  学校、托幼机构应积极落实晨检、缺课监测、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和报告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必要情况下可根据专家建议采取停课、放假等措施;患病师生应待体温恢复正常、其他流感样症状消失48 小时后或根据医生建议复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