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全称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我国于2009年首先发现的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由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所致,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多为38℃以上)及血小板减少,常伴乏力、明显食欲缺乏、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体格检查时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等。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较好,但高龄、免疫力低下、既往有基础疾病者易于重症化,预后较差。
本病主要经蜱虫叮咬传播,人与人之间也可经直接接触患者血液、血性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传播,导致聚集性疫情发生。流行季节为每年4-10月,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及林地等流行区域生活生产的居民、劳动者及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
预防本病的方式主要是防止蜱虫叮咬:
1、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不要穿凉鞋。
2、蜱活跃季节,进行农业林业牧业活动前,可使用含有氯菊酯的产品处理衣物和装备。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包括避蚊胺、异丙啶、柠檬桉树油(OLE)、对薄荷二醇(PMD)或2-十一烷酮等,遵循产品说明使用。
3、蜱可附着在衣服和宠物而进入室内,也可能已叮咬人体而未被察觉,在蜱类易孳生的环境活动离开后,要仔细检查外套、背包和宠物、自身身体,发现蜱虫应及时清除。蜱常附着的部位主要在手臂下方、耳朵内侧和周围、毛发之内或周边、肚脐内侧、膝盖后侧、腰部、腿根部等。外出回来后及时淋浴可减少感染风险。
若发现被叮咬后的应对措施:
如果发现蜱虫附着在身体上,不可生拉硬拽或将蜱虫头部留在皮肤内,因为蜱虫体内可能含有传染性病原体,在受到刺激后,蜱虫会越发往体内钻,并加大剂量地释放蜱虫唾液。可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使其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等工具贴近皮肤取出,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如对操作没有把握,可赶紧去最近的医院及时就医。同时应自我观察身体状况两周,一旦出现发热、恶心、腹泻、食欲不振等疑似症状或虫咬伤体征,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