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健康教育 >急性传染病防制
急性传染病防制
返回上一页

预防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省级专家这样说

发布日期:2025-07-10浏览次数:0

1.什么是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也称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是我国法定的丙类传染病,该病主要是由肠道病毒70型(Enterovirus type70,EV-D70)和柯萨奇病毒(Coxsackie virus) A组24型变种引起的,以结膜高度充血、结膜下出血及角膜上皮点状剥脱为主要临床特征。一般可在2-3周痊愈,属于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

2.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临床症状是什么?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具有潜伏期短(一般为12-48小时)、传染性强、传播快、起病急等特点。临床表现主要为眼睑红肿、结膜高度充血,常伴有结膜下出血,感染后迅速出现异物感、眼磨痛、流泪、畏光,以及水样分泌物增多等症状,少数患者可有全身发热、乏力、咽痛及肌肉酸痛等症状,极个别伴有神经系统症状。

3.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是如何传播的?

  患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接触患者眼部分泌物及被污染的手、物品或水等可发病。

4.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流行特征有哪些呢?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6-10月)多见。人群普遍易感,各年龄组人群均可发病。学校、工厂、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场所易发生暴发流行。在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后,由于缺乏安全生活饮用水、环境卫生条件较差,集中安置点一旦有传染源引入,容易传播扩散。人群可以由不同型别病毒单独感染发病,也可发生两种病毒混合感染。病后免疫持久性差,患者病愈后,可以被不同病毒感染而再次发病,也可能在间隔数年后被同一种病毒再次感染而发病。

5.公众应如何做好防范?

  目前尚无疫苗可以预防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在日常生活中主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主要措施有:

  勤洗手,尽量少揉眼睛;

  日常不与别人共用毛巾或个人卫生用品,不共用眼药水、化妆品及其他可能接触眼睛的药品或用品;

  居室勤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居家清洁;

  在“红眼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前往游泳池、浴场和游乐场等人流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接触各类公共物品后要洗手,切忌揉眼、搓脸。

  若家中有“红眼病”患者,其毛巾、脸盆等洗脸用具严格分开使用,病人接触使用的物品,应充分清洁或消毒;患者应尽量居家休息,必要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并按医嘱进行规范治疗,防止眼部并发症发生。

(来源:健康江苏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