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叶欧洲贵族赋予肺结核“浪漫”的色彩,这是由于患者常常表现出面色苍白、两颊潮红、消瘦虚弱、咳嗽咯血等症状,肺结核患者的形象常常被描绘得美丽而脆弱甚至成为了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如《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这种病态“浪漫”背后的可怕真相是“死亡慢慢爬上她青春的的面庞”,年仅23岁就因患肺结核而香消玉殒。
在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结核病疫情形势仍需引起我们高度且持续的关注。据WHO估计,2023年全球结核病死亡人数为125万。结核病重返全球单一传染病死因首位,导致的死亡人数几乎是艾滋病(HIV/AIDS)的2倍。
据估我国结核病新发病例数约74万,潜伏感染者人数约3亿人,面对如此庞大的潜伏感染人数,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点内容:
一、什么是肺结核潜伏感染?
肺结核潜伏感染:机体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后,对其抗原存在持续性的免疫应答,但无临床活动性结核病证据的持续感染状态。(机体感染后,不发病的状态。)
结核病预防性治疗(TPT):为有结核病发病风险的结核感染人群提供由一种或多种药物治疗,降低其发病风险。目前可用的TPT治疗方案的保护效果在60%至90%之间。如果不进行预防性治疗,大约5%~10%的结核潜伏感染人群在其一生中会发展成为结核病,通常发生在感染后的前5年。
二、为什么要对潜伏感染者进行预防性治疗?
潜伏感染者体内的结核杆菌像“定时炸弹”,长期的蛰伏在体内,属于典型的“欺软怕硬”,在机体免疫力降低等条件下,引发结核病的风险就会大幅提高。预防性治疗是目前预防结核感染者发病的唯一保护措施,可显著降低发病风险。
三、预防性治疗方案
现有化学性、免疫性预防性治疗方案,所用的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利福喷丁)、微卡等,都已在临床应用并被证实是安全有效的。
当然,在用药过程中可能出现不良反应,但预防性服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很小,一般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不到1%,即使发生肝功能异常,适当处置后即可恢复,不会造成长期影响。
定点医院医生会定期监测服药对象的肝肾功能及血常规。如果在用药中出现任何不适,请及时通知医生或老师,医生会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