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常见疾病中,手足口病因其传染性强、发病率高,一直备受家长和学校的关注。每到手足口病高发季,如何有效防控成为了大家热议的话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全面了解手足口病的防控知识。
一、手足口病基础知识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 5 岁以下儿童。其主要症状为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斑丘疹、疱疹,部分患儿可伴有发热、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可导致死亡。
肠道病毒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如密切接触传播,这是最常见的传播方式,患者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均可引起传播;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的飞沫中含有病毒,健康人吸入后可被感染;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也可感染。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一般为 4 - 7 月和 9 - 11 月,在这些时间段,家长和学校需要格外警惕。
二、家长如何做
日常预防:家长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触摸公共物品后,要用流动清水和肥皂(或洗手液)揉搓双手至少 20 秒;教育孩子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定期对孩子的玩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勤通风换气,每天开窗通风 2 - 3 次,每次不少于 30 分钟。
健康监测: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的手心、脚心、口腔等部位是否有皮疹、疱疹,观察孩子有无发热、精神差、食欲不振等症状。如果孩子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带孩子就医,并告知医生孩子近期的活动情况和接触史。就医过程中,要做好防护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隔离护理:如果孩子确诊为手足口病,家长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让孩子居家隔离治疗。隔离期间,避免孩子与其他儿童接触,防止疾病传播。同时,要注意孩子的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皮疹,防止继发感染;给予孩子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如米粥、面条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鼓励孩子多饮水,促进新陈代谢。如果孩子出现高热不退、精神萎靡、呼吸急促、呕吐等症状,应立即带孩子到医院复诊,以免延误病情。
三、学校如何做
健康教育:学校要将手足口病防控知识纳入健康教育课程,通过主题班会、宣传海报、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和家长普及手足口病的防控知识,提高他们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同时,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等。
日常防控:加强校园环境卫生管理,定期对教室、宿舍、食堂、厕所等场所进行清洁消毒,尤其是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玩具等高频接触物体表面,要增加消毒频次。保持教室、宿舍等场所通风良好,每天定时开窗通风换气。严格落实学生晨午检制度,每天由班主任或保健教师对学生进行晨午检,观察学生的身体状况,如发现学生有发热、皮疹、疱疹等症状,要及时通知家长带孩子就医,并做好登记和追踪工作。对于因病缺勤的学生,要及时了解缺勤原因,如怀疑是手足口病,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上报和处理。
疫情处置:一旦学校发生手足口病疫情,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对患病学生进行隔离治疗,通知家长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并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康复。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观察期限为自最后一次接触之日起 14 天,期间密切关注接触者的身体状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同时,加强校园环境消毒,对患病学生所在班级的教室、宿舍等场所进行彻底消毒,增加消毒频次,对学生的玩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消毒处理。此外,要配合卫生部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处置工作,如实提供相关信息,积极落实各项防控措施,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手足口病虽然传染性强,但只要家长和学校高度重视,做好各项防控措施,就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保障孩子们的身体健康。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