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
返回上一页

古代中医是如何治疗疟疾的?

发布日期:2024-05-24浏览次数:0

 
  •       什么是疟疾
      疟疾,俗称“打摆子”,是由疟原虫感染主要经按蚊传播的虫媒传染病,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传染病。据WHO最新疟疾报告数据,每年全球感染人数超2亿,死亡人数达60余万。
      感染疟疾后会出现周期性的寒战、高热、出汗,严重者可产生昏迷等重症表现,目前全球每分钟就有一名儿童死于疟疾。
  •       中医对疟疾的认识
      1. 疟疾之名
      疟疾之名首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其中的《素问·疟论》设专篇详细论述了“疟”的病因病机、病位、治疗等,“夏伤于暑,秋伤于风,则病成矣”,说明古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认识到疟疾多发于夏秋季节。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山瘴疟候》:“此病生于岭南,带山瘴之气。其状,发寒热,休作有时,皆由山溪源岭嶂湿毒气故也”,说明此时的中医医家已认识到疟疾有明显的地区流行特点,发病与气候有关。
      2.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疟病的发生,主要是感受“疟邪”。其发病与正虚抗邪能力下降有关,以暑湿诱发为最多。夏秋暑湿当令之际,正是蚊毒疟邪肆虐之时,若人体被疟蚊叮吮,则疟邪入侵致病。
      疟疾的基本病机为疟邪伏于少阳,出入营卫,邪正交争,引起发作。疟疾之典型特征为“寒热往来”及“定时发”,类似于《伤寒论》“少阳病”, 因此中医医家多将疟疾归属于“少阳病”,有“疟不离少阳”的说法 。
  •       疟疾的中医药治疗
      传统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医药防治疟疾积累数千年经验,历史悠久,优势突出。
      中医治疗疾病讲究辨证论治,但是对于疟疾,另有“截疟”之法。截疟药可以简单理解为直接杀灭疟原虫的中药,多以常山、蜀漆、青蒿等为主。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一本药学专著,该书载药 365味,记载治疗疟疾的药物共20种。《本草纲目》载药1892味,治疗疟疾药物 174味。《神农本草经》记载蜀漆“主疟及咳逆寒热”,《本草纲目》记载:“常山、蜀漆有劫痰截疟之功”。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用马鞭草治疟。
      古代中医虽然不知道疟原虫的存在,却发现青蒿能够治疗疟疾。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明确提出青蒿为治疟要药。
      20世纪70年代,屠呦呦教授受《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启发,通过乙醚低温萃取得到青蒿素,为全球疟疾防治做出巨大贡献,并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我国的寄生虫病防控工作,经历了7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防控成就。2021年6月,中国通过了WHO消除疟疾认证,达到了消除疟疾目标,但疟疾仍在全球流行,输入性疟疾在我国再传播的风险仍长期存在。
      祖国医药学是伟大的宝库,现代医学家应在前人基础上,借助现代科技,充分开发中医药之伟大宝库,为疟疾之现代防治做出更大贡献。
(来源:江苏寄生虫病防治公众号)